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上海将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支持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依法合规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活动、碳排放权现货及衍生品交易。研究符合监管要求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使用跨境人民币参与上海碳排放权交易。探索个人参与碳交易的模式与路径。有效发挥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作用,不断丰富碳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推动碳金融规模持续增长。支持

    2025-08-25 14:42:55 浏览量79 评论0
  • 上海建立健全碳市场保障监管体系

    落实《上海市碳排放管理办法》,出台碳排放配额注册登记、核查、交易等市场规则及碳普惠、大型活动碳中和等管理办法,推动发布一批碳排放相关的技术指南和标准。建立上海市碳排放综合管理平台,加强对碳排放数据质量的动态跟踪与监管,强化碳市场各参与主体信用管理,提升碳市场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

    2025-08-22 09:44:06 浏览量682 评论0
  • ​上海自来水行业碳排放强度取最新年度数据​

    自来水生产企业直接采用2024年单位供水量碳排放为基准,简化计算同时强化近期能效提升的激励作用。

    2025-08-22 09:39:38 浏览量641 评论0
  • ​上海危险废物治理企业首次纳入碳管理​

    上海市固废处置、绿邹环保等11家危废治理企业纳入2025年配额管理,年能耗超1万吨标煤或碳排放超2万吨,强化特殊行业减排责任。

    2025-08-22 09:39:21 浏览量177 评论0
  • 上海环交所区块链项目落地,碳数据溯源能力升级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联合国网数科实施区块链碳管理项目,构建“监测-核算-交易”全链条数据溯源系统。项目在长三角4个园区试点,实现企业碳排放数据实时上链存证,核减率误差从15%降至3%以内。2024年完成首笔基于区块链的跨境碳资产交易,涉及5万吨CCER,交易效率提升60%。该技术突破为全国碳市场数据质

    2025-08-21 09:08:13 浏览量1659 评论0
  • 上海碳市场加强国际与区域合作交流

    依托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碳市场大会等平台,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深化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及长三角区域的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巴黎协定》下的国际碳减排量交易平台落户上海。鼓励本土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走出去”,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加强与国际碳市场

    2025-08-21 09:01:14 浏览量110 评论0
  • 上海新政策推动实施碳排放管理员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丰富碳交易专业

    推动实施碳排放管理员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鼓励企业、高校、技术服务机构开展产学研联动,通过设立见习基地、推选产业导师、编制专业教材、举办实践大赛、开展就业宣讲等方式,加强碳管理、碳核算、碳核查、碳交易、碳咨询等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开发培训课程、组建专家智库,

    2025-08-21 09:00:44 浏览量111 评论0
  • 上海健全碳普惠可持续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碳普惠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机制,优化完善方法学分级分类管理体系,重点推动实施绿色出行、节能降耗、资源回收等领域的减排场景和项目,健全碳普惠减排量常态化闭环消纳的规则体系。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碳账户信息的全量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归集,确保减排量可测量、可追溯、可核查。

    2025-08-20 15:40:50 浏览量250 评论0
  • 《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年)》政策起草背景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作为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2024年7月,市委深改委会议听取了关于优化碳市场管理机制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有关情况的汇报,指出要聚焦绿色低碳转型需要,进一步明晰发展定位,加强顶

    2025-08-20 15:40:33 浏览量259 评论0
  • 上海规范碳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和结转机制

    推动建立有利于兼顾市场公平和效率的配额有偿发放和市场调控机制。研究制订碳排放配额有偿竞价发放收入收缴管理规定。统筹财政资金,支持碳市场建设发展。研究制订纳管单位碳排放配额结转规则,进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纳管单位,其结余的碳排放配额原则上三年内在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结转。

    2025-08-20 15:37:44 浏览量101 评论0
  • 上海优化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方法学

    衔接国际碳市场核算规则体系,推动工业等领域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由“组织碳”转向“设施碳”,逐步细化建筑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方法。鼓励和引导纳入配额管理单位主动实施“产品碳”核算。进一步强化电—碳协同管控,建立适用于不同场景的电力、热力等公共服务领域碳排放因子核算规则

    2025-08-20 15:37:27 浏览量102 评论0
  • 上海分阶段逐步扩大碳交易市场覆盖范围

    按照“降门槛、扩类别、增种类”的推进方式实施市场扩围。自2026年起,石化化工等高载能行业、数据中心的纳管门槛降至年排放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水上运输业的纳管门槛降至年排放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自2028年起,年排放1万吨及以上二氧化碳当量的高等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纳入市场管理并逐步实施碳排放

    2025-08-19 12:32:38 浏览量313 评论0
回顶部